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令人施氏墓志铭绍兴十八年十二月1148年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四、《浮溪集》卷二八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
令人毗陵施氏,朝奉郎、知临安军、赠少师讳辨之子,赠殿中丞讳洵之孙。
归同郡孙氏,为朝请郎致仕、赠中奉大夫讳庭臣之继室。
以夫封县君者二,以子封宜人恭人、令人者三,以年赐冠帔者一。
群从同居五世,合庖二千指,男女十五人,孙若曾孙、玄孙六十馀人,寿九十四。
东南士大夫治家教子,以令人为法。
其寿考康宁,子孙蕃衍,闺门雍睦,兼诸福有之,则自宋兴二百年间,如令人者殆一二见也。
令人在父母家,即以孝友聪明闻。
年十七,适胡氏,逾年而嫠。
中奉求继室,遍国中莫如令人之贤,少师亦以非中奉无足当令人者,乃彊夺其志归之。
令人入孙氏,及其姑广陵郡刘氏之养。
广陵性高严,少降接,独令人怡声气奉之,凡岁时祭祀,率诸姒与其诸妇,夙兴视涤濯惟谨,羹胾菹臡,非手烹调之不荐。
广陵微疾,自官居数百里晨夜驰省之。
广陵喜其诚,恨得令人之晚也。
中奉元配王氏,有子数人,令人专其家政六十八年,养生送死。
冠婚宾祭之用,尊卑长幼之序,皆有成规,非其财一毫不私也。
计岁之赢,则储之以待族姻之不足者,予取予求不少厌,宁衣浣濯无所择。
于是族侄孙、外姻孤甥若孙甥与宾客之女,受其嫁遣者十一人。
专以勤俭孝谨为训,上下化之。
入其门,弦诵相闻,恂恂然如在庠序;
干蛊相先,整整然如在官府。
令人少喜读书,老而不衰,六经孔孟之书,略通其大旨。
闻士大夫之贤者,必使子孙见而亲之。
未笄,从少师官洛时,耆旧诸公皆在,得嘉言善行非一,历历能记。
晚传司马温公《家范》,乃并以授其子孙,或不如训者,引《家范》切责之,故子孙皆有前辈风,迢以文行擢进士第,薖亦通籍于朝,而长孙瑰博学好古,为诸儒所称。
诸女习于礼法,所嫁必为夫家之表。
郡人敷文阁待制张宧等请表其闾,上之尚书,未报。
绍兴十八年八月,忽告其诸妇曰:「吾馀日再浃辰耳,将与而等别矣」。
至期,精爽不乱,视子孙无恋嫪之色。
九月某甲子,奄然而逝。
男曰邈,通仕郎、监泗州军资库
曰𨑖、曰迥、曰迨,皆前卒。
曰蘧,右迪功郎、前清远军节度推官
曰迢,左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
曰薖,右奉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女适进士詹直文、李殊、文林郎张彦右承事郎蔡载、进士刁楶、俞简廉、右朝请大夫处仁
孙曰瑰、曰珂、曰琯、曰玿、曰瑑、曰珵、曰璞、曰琎、曰珌、曰琏、曰迥、曰璂,而琬、琰、琥亦皆前卒。
孙女十六人,皆为士大夫妻。
曾孙二十六人,玄孙七人。
蘧等以其年十二月壬申令人之柩葬晋陵县定西乡浮塘桥中奉公之兆,以令人弟左中大夫大伦之状来请。
藻观诗人载诸侯大夫母妻者多矣,《閟宫》颂鲁僖,而终之以令妻寿母。
僖公,鲁之贤君也。
成风,春秋之贤母也。
能使国人祝其君,曰:「寿而臧,寿而昌」,「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并及其母,则闺门之积累,必有大过人者。
孙氏自广陵君历年之多,春秋九十一而终,令人继之,至九十四,令人之冢妇葛氏亦九十。
比三世皆寿考百年,孙氏之积累何其厚耶?
是宜为铭。
铭曰:
施本系鲁,惠公始殊。
常事孔子,雠为汉儒。
唐有士丐,其家在吴。
令人之先,世佩左符
是生柔明,天锡百祥。
来嫔于孙,黄发在堂。
五世同本,条支日昌。
孝谨属属,执经雁行。
或第于庭,或跻于朝。
恩锡显号,壸仪屡昭。
金蘤锦韬,翟衣步摇。
奉祠春秋,燕及庙祧。
云胡多休,阅此永年。
曰仁是常,如一日然。
祔公而藏,京兆之阡。
刻铭于石,以永厥传。
衡门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洋洋可以乐饥(一章)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二章)

岂其食鱼,必河之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三章)

按:衡门三章,章四句。
武宗祔庙议 唐 · 郑涯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会昌六年五月
礼仪使奏。
武宗昭肃皇帝祔庙。
并合祧迁者。
伏以自敬宗宗武宗兄弟相及。
已历三朝。
昭穆之位。
与承前不同。
所可疑者。
其事有四。
一者兄弟昭穆同位。
不相为后。
二者已祧之主。
复入旧庙。
三者庙数有限。
无后之主。
则宜出置别庙。
四者兄弟既不相为后。
昭为父道。
穆为子道
则昭穆同班。
不合异位。
据春秋。
文公二年僖公
何休云。
跻升也。
谓西上也。
惠公庄公
当同南面西上。
隐桓与闵僖。
当同北面西上。
孔颖达亦引此义释经文。
贺循云。
殷之盘庚
不序阳甲
汉之光武
上继元帝
晋元帝文皆用此义。
盖以昭穆位同。
不可兼毁二庙故也。
尚书云。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且殷家兄弟相及。
有至四帝不及祖祢。
何容更言七代。
于理无疑矣。
二者今以兄弟相及。
同为一代。
矫前之失。
则合复祔代宗神宗于太庙。
或疑已祧之主。
不合更入太庙者。
晋代元明之时。
已迁豫章颍川矣。
及文即位。
元帝之子。
故复豫章颍川二神主于庙。
又国朝中宗已祔太庙。
至开元四年
乃出置别庙。
至十年置九庙。
中宗神主复祔太庙。
则巳迁复入。
亦可无疑。
三者庙有定数。
无后之主。
出置别庙者。
魏晋之初多同庙。
盖取上古清庙一宫。
尊远神祗之义。
自后晋武所立之庙。
虽有七主。
而实六代。
景文同庙故也。
又按鲁立姜嫄文王之庙。
不计昭穆。
尊尚功德也。
晋元帝上继武帝
惠怀悯三帝。
贺循等诸儒议。
以别为主庙。
亲远义疏。
都邑迁异。
于理无嫌也。
今以文宗弃代才六七年。
武宗甫尔复土。
遽移别庙。
不齿宗祖。
在于有司。
非所宜议。
四者添置庙之室。
案礼论。
太常贺循云。
庙以容主为限。
无拘常数。
晋武帝时
庙有七主六代。
至元明帝
庙皆十室。
康穆二帝。
皆至十一室。
自后虽迁故祔新。
大抵以七代为准。
而不限室数。
伏以江左名儒。
通赜睹奥。
事有明据。
固可施行。
今若不行是议。
更以迭毁为制。
则当上不及高曾未尽之亲。
下有忍臣子恩义之道。
今备讨古今。
参校经史。
上请复代宗神主于太庙。
以存高曾之亲。
下以敬宗文宗武宗同为一代。
于太庙东閒置两室。
定为九代十一室之制。
以全臣子恩敬之义。
庶协大顺之宜。
得变礼之正。
折古今之纷互。
立偫疑之杓指。
因心广孝。
永烛于皇明。
昭德事神。
无亏于圣代。
閟宫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閟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
閟宫实实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
降之百福,黍稷重穋,菽麦
奄有下国稼穑
有稷有,有
奄有下土,缵禹之绪。(一章)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
致天之,于牧之野。
无贰上帝临女。
商之旅,克咸厥功。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二章)

乃命鲁公,侯于东。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周公之孙,庄公之子
龙旂承祀六辔耳耳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
降福既周公皇祖,亦其福女。(三章)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白牡骍刚牺尊将将
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万舞洋洋孝孙有庆。
尔炽而昌,寿而臧
保彼东方鲁邦
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四章)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贝朱綅烝徒增增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
昌而炽尔寿而富。
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尔昌而大,尔耆而艾。
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五章)

泰山岩岩鲁邦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六章)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
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及彼南夷莫不率从
莫敢不鲁侯是若。(七章)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
,复周公之宇。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受祉黄发儿齿(八章)

来之,新,是断是度,是寻是
松桷路寝孔硕
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且硕,万民是若。(九章)
按:閟宫八章,二章章十七句、一章十二句、一章三十八句、二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
践土载书 春秋晋国 · 晋文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左传》定四年祝佗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其载书云云。案践土之盟,尹氏王子虎在焉,故称王命。)」。
朝散大夫谢公墓志铭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七、《范忠宣公集》卷一三
公讳景初字师厚
谢氏本姜姓,世为阳夏人,其子孙显于江左
公之先出于江左之谢,十世祖宾,始居河南缑氏
六世祖希图,因官家吴越,葬钱塘,遂为钱塘人
自君之考阳夏公始葬邓,今为邓人。
曾祖讳崇礼泰宁军节度掌书记,赠尚书礼部郎。
祖讳涛,太子宾客陈留公,赠礼部尚书
阳夏公讳绛,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赠司徒
公以陈留公荫,为太庙斋郎,再除试将作监主簿
陈留公遗表恩,为守主簿
初,监苏州茶盐务,不赴。
签书武胜军节度判官公事。
进士甲科,迁大理评事、知越州馀姚县,九迁至司封郎中,历通判秀州汾州唐州海州湖北转运判官成都府路提点刑狱,为怨者所诬,坐免司封都官郎中,又坐举官,免屯田郎中
复除职方员外郎,以病求分司西京权通判许州,不赴;
权通判襄州,复屯田郎中
会改官制,迁朝散大夫以卒,累勋上柱国
公少奇俊,七岁能属文,十三从师受《礼》,通其义,讲解无滞。
陈留公阳夏公曰:「此儿必大吾门」。
时阳夏公通判河南欧阳文忠公圣俞见公所为文,相顾而惊,持以示留守钱文僖公,文僖公叹曰:「真奇童也」!
十六游京师,赫然有声,群公共称之。
翰林学士胥公偃一见公,异之,许妻以女。
阳夏公忧。
阳夏公赒急宗族之无依者几百口,及捐馆,家无赀。
公抚给孤遗,如阳夏公之存。
有田在苏杭,岁入千斛,悉留以给宗族之在南者。
武胜时,贼张海扰京西,屡败县邑,而州无城与兵,州官或称疾避事,或疲老去郡。
公兼众职,不劳而治。
是时朝廷忧贼,使者旁午,号令肆出,人益劳扰。
公上书乞择用守令,精选使人,宽胁从以购首恶,皆中时病。
朝廷始建北京,公作《魏诰》以献,士大夫争传写。
李邯郸公以文名天下,深称重之。
公登科时,宋元献公较殿试,尚以不得置公第一为恨。
馀姚滨海,民喜盗煮盐,利厚而法不能禁。
公明立约束,刑不加肃而民自戢,盐课羡于常岁。
又为塘岸以禦潮涨之患,民得安居。
是时荆公王公甫宰明之鄞县知枢密院韩玉汝钱塘,公弟师直会稽,环吴越之境,皆以此四邑为法,处士孙侔为文以纪之。
浙东和籴之法,官以钱与易民刍粮,民既输而有司虐下,不畀其直,民以为病。
公在邠州,上疏极言其弊。
海州,毁淫祠三百馀所。
时州郡敢辄羁置罪人,公上言乞加禁止,于法当坐者,亦限以岁年而释之。
又言郡接京东,多寇攘,而海路通夷貊,宜增戍兵,以戒不虞。
治平中京师大水,朝廷求直言,公上章极言得失,其辞见于文集。
公在湖北,吏有以公田租劳人致于他郡而求善价者,法虽无禁,公移文谕之,以革其心,因请立以为法。
每岁五月,下诏恤刑,独不及转运司,公以职兼刑赏,乞预赐诏。
熙宁初河北大水,公上疏言灾异之所致,且缓郊礼,大忤建议者。
蜀以远方,凡大狱之疑者,皆钤辖司专决。
公数上言:「此当奏谳于朝,非臣下可专」。
朝廷遂以立为天下法。
是岁,剑门减配隶出关罪人之半,钤辖司措置边事,多不关提刑司,公亦论正之
永康军嘉州连接蛮徼,公请举择守臣
成都路公田有无不均,公请均之,以息贪竞,朝廷从之。
县尉佐,有皆以入赀流外得官者,不能为政。
公因奏请县唯许注流外若入赀官一员。
初行苗役之法,且擢属邑宰为之使而专其事,公上言:「远人乐安静,愿罢使勿遣」。
及使至,公谙其为人,因裁抑其过当。
使者遂怨公,诬公燕饮事,上之执政,乃公所忤者,因入其言,将置诏狱。
公耻于对吏,乃自引咎。
及坐免,公逍遥里中,杜门读书,未尝以谴谪为戚。
筑室郊外,时游息其中,每叹曰:「讵知昨非而今是乎?
昨是而今非乎」?
自号「今是翁」,为曰「三疾」,曰:「我亦古之遗民也」!
参知政事元厚之与近臣十人,雪公罪于朝。
冯当世成都,还,知枢密院,又讼公冤。
及除襄州,公不得已之官,多以病卧家。
大水,州城几没,公叹曰:「民如此,我何病乎」?
力疾以出,筑堤捍水,城卒获完。
公既少有才名,天下皆闻风企服。
而性刚直,不与俯仰。
遇事明锐,勇于敢为。
奖善嫉恶,出于天资。
于书无所不该,详练本朝典故。
宋次道最为博洽,每叹以为弗如。
为文简重雄深,出言落笔,皆有章采,若不经思,而人莫可及。
尤喜为诗,梅圣俞与公少长相陪,而为酬唱之友。
晏元献公、杜正献公、先君文正公,皆器待之,与之议论,不敢以年少之。
公与人交,始终不渝,穷悴者顾之益勤,虽贵显,至于是非,不少借也。
欧阳文忠公、刘原甫尤相善。
参知政事胡武平最重之,屡荐于朝。
士人多从学,公教人以明义理为本,而重尚气节,不妄许与,故特立寡合。
平居罕笑语,夫妇相待如宾。
幼丧母真定郡夏侯太君,事继母丹阳郡高太君至孝。
与兄弟深相友爱。
上之登极,当遣子进奉,而例得补官,公舍子而畀甥李掖。
公自襄还邓,属疾,即戒左右治后事,而妻子不知。
自疾至终,语言情思如平常,实元丰七年四月乙酉,享年六十有五。
兰阳县胥氏,翰林之女。
子四人:忱,知海州怀仁县;
愔,郢州长寿主簿
悰,蔡州汝阳主簿
悱,假承务郎
女四人:长早夭;
次适湖州乌程主簿茂谌,次适宣德郎黄庭坚,皆先公而亡;
幼未嫁。
孙四人:元、曾、基,一未名。
孙女七人。
有文集五十卷。
诸孤将以某年月日葬公于邓州穰县五龙山阳夏公之墓次,使以状来请铭。
铭曰:
邑于谢,氏自南国,以及于公,世有显德。
英才异禀,敏学博闻。
百代典制,心罗口陈。
爰自宰邑,以暨出使,落落任职,坦坦由义。
众所畏缩,公勇无难。
卒困于仇,公则不患。
公之所有,百未一试。
赍蕴而终,志士挥涕。
葬于穰郊,阳夏是从。
刻辞幽穸,以谂无穷。
拟岘台记后景定四年八月 宋 · 家坤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一、同治《临川县志》卷九、光绪《抚州府志》卷九
耳目之所接者皆物,心之所会者为理。
君子周游斯世,历览宇宙,不胶乎事物以为胜槩,不役乎耳目以为胜赏,身之所至,心亦至矣,心之所存,理亦存焉。
事物万殊,理则一致,耳目异趣,心则同归。
彼以物观物,则南北东西封疆之各异,浅深大小山川之各殊,风气有醇疵,土地有厚薄;
若以理观物,则飞跃上下,莫非化机,屈伸蛰藏,莫非精义,大而日月星辰同其运行,微而草木昆虫同其生化矣。
盖理之所著,心之所察,通天地等一胜慨,合人我共一胜实,非彼疆此界可得而私其同异,非管窥蠡测可得而囿其广狭也。
郡城隅有台宅高阜,昔人谓其风物可齐岘首,名曰「拟岘」。
吁!
以理言,吾不知其所以为异;
以物言,吾不知其所以为同。
其差殊者非理之真,其近类者非物之真。
以为同也,则尽天下风景实相贯通,何独临汝岘首可以相拟以为异也,则临汝岘首尚莫得而相比周,况天下散殊之风景哉!
昔人不尽言、不尽意尔,宜有以发之。
《国风》不忘召伯茇憩之地,《鲁颂》载歌僖公乐饮之处,流风善政,与故国山川相为悠久。
羊叔子于岘首,其殆类是。
吾侪缮治亭馆,以修其物,不若明审政教,以修其理,拟其游观之迹,不若拟其牧养之心,此心此理,流动充满,不为耳目事物所梏,与天地造化同其不息,则千百载而一日,千万人而一心,可使当年行乐之处,长为后日去思之地。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可以拟,又可以拟鲁,可以继召伯,凡大夫师长不惟逸豫居其地,宜其民永其闻者,吾各得而拟之。
俯仰今昔,无人而不自得,何山川同异之足云!
然则吾之扶植斯台者,不以畚筑,不以陶瓦,不以户牖矣,愿相与心领而意会。
景定癸亥仲秋眉山家坤翁记。
春秋论(三) 宋末元初 · 吕大圭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九、春秋五论、《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
或曰:子谓《春秋》不以日月名称爵号为褒贬,则信然矣。
若是则《春秋》所书皆据旧史尔,所谓门人高弟不能赞一辞者,其义安在?
曰:有《春秋》之达例,有圣人之特笔。
有日则书日,有月则书月,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与夫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则书卒,葬则书葬,战则书战,伐则书伐,弑则书弑,杀则书杀,一因其事实,而吾无加损焉,此达例也。
其或史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戒者,此特笔也。
元年春正月,此史之旧文也。
加王焉,是圣人笔之也。
中国之诸侯,有葬吴楚君者矣,而吴楚之君不书葬,是圣人削之也。
晋侯召王见于传者之所载,而圣人书之曰狩,所以存天下之防。
宁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而圣人书之曰卫出奔,所以示人君之戒。
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但曰成风而曰僖公成风,不曰陈黄而曰陈之弟黄,不曰卫絷而曰卫之兄絷,阳虎陪臣书之曰盗,吴楚僭号书之曰子,子纠不书齐而小白书齐,突不书郑而忽书郑,立晋而书卫人立,王子朝而书尹氏,凡此者皆圣人之特笔也。
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盖用达例而无加损者,圣人之公心;
有特笔以明其是非者,圣人之精义。
达例所书,非必圣人而后能,虽门人高弟预之可也;
精义所在,岂门人高弟所能措其辞哉?
非圣人则不能与于此。
学者之观《春秋》必知孰为《春秋》之达例,孰为圣人之特笔,而后可观《春秋》矣。
抑愚尝深惟《春秋》之义,窃以为其大旨有三。
一曰明分义,二曰正名实,三曰著几微。
所谓明分义者何也?
每月书正以明正朔之所自出,王人虽微必序于诸之上,皆所以序君臣。
内齐而外楚,内晋而外吴,始书荆而后书楚,始书吴而后书子,皆所以别内外。
书陈黄、卫絷所以明兄弟之义,书晋申生、许止所以明父子之恩。
曹羁、郑忽,长幼之序也;
成风、仲子,嫡庶之别也。
凡此之类,皆所以明分义。
所谓正名实者何也?
《传》称隐为摄而圣人书之曰公,则非摄矣。
《传》称许止不尝药而圣人书之曰弑,则非不尝药矣。
卓之立未踰年而圣人正其名曰君,则里克之罪不能逃。
夷皋之弑既归狱于赵穿,而圣人书之曰盾,则赵盾之情不能掩。
齐无知陈佗踰年之君也,而书之曰杀,正讨贼之名也。
阳虎陪臣也,而书之曰盗,正贱者之罪也。
凡此之类,皆所以正名实。
所谓著几微者何也?
郑伯使宛来归祊,而圣人书之曰入,入者内弗受之辞也。
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明因狩而后也。
公自京师,遂会诸侯伐秦,明因会伐而如京师也。
公子结媵妇,遂及齐宋公盟,著公子结之专也。
公会齐、郑伯于中丘,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著公子翚之擅也。
葵丘之,宰周公与焉,已而书曰:「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明宰周公之不与盟也。
溴梁之,诸侯咸在,已而书曰:「戊寅大夫盟」。
大夫之自盟也。
凡此之类,皆所以著几微。
其他书法,盖亦不一而足,然其大旨亦不出于三者之外矣。
圣人之笔如化工,随物赋形,洪纤高下,各得其所,之意,常流行于其间。
虽其所纪事实不出于鲁史之旧,而其精神风采则异矣。
学者之观《春秋》,要必知有《春秋》之达例,则日月名称如后世诸学之穿凿者必不同也。
要必知有圣人之特笔,则夫分义之间,名实之辨,几微之际,有关于理义之大者,不可不深察也。
若曰《春秋》但约鲁史之文,使其文简事核而已,则夫人皆能之矣,何以为《春秋》!
春秋五论(二)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八、复斋公集
或问:六经之说,诸儒穿凿害之也,而《春秋》为尤甚。
前公、谷、左氏,后之诸儒又从而羽翼之,横生意见,各立一说。
夫彼此一事,彼以为是,此以为非,彼此互相矛盾;
前后一人,前以为褒,后以为贬,前后自相牴牾。
然其大端不过有二:一以日月为褒贬,二以爵号为褒贬
以日月为褒贬之说,彼徒见夫盟一也,有日者,有月者,盟宜书日,而或书时,入宜书日,而或书月,若是其不同也。
以爵号为褒贬之说,又见夫国君一也,而或书子、书侯,或书名、书字,或书州、书国,书人一人,而前氏后名又若是其不同也。
愚请得而析之。
蔑之盟不日则曰其盟渝也,柯之盟不日则曰信之也,将以渝之者为是乎?
信之者为是乎?
柯之盟不日,而葵丘之盟则日书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将以危之者为是乎?
美之者为是乎?
子益师卒不日,左氏曰公不与小敛也。
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其不与小敛明矣,又何以书日乎?
《公羊》曰:「公子益师不日,远也」。
然公子貙远矣,又何以日乎?
《谷梁》曰:「不日,恶也」。
然公子牙、公孙意如亦恶矣,又何以书日乎?
葬必书月日,而有不书月日者,则曰不及时日而得葬也。
不及时而不日,正也;
过时而日,危不得葬也。
然过时而日,直指齐桓公言。
当是时,诸公子争国,危之隐可也。
卫穆公、宋文公无齐桓公之才,无争国之患,过时而日,有何可隐之乎?
宋缪公之日葬,又何危乎?
凡此者,疑误而难通也,孰谓《春秋》必以日月为褒贬乎!
至于来归仲子之赗,而宰书名,则曰贬之也;
使荣叔归成风之含赙,而王不称天,亦曰贬之也。
岂归仲子之赗,罪在冢宰,而不在天王乎?
归成风之含赙,罪在天王,而不在荣叔乎?
《春秋》书王,本以正名分也,若归赗含赙而称王,将以为正名分,可乎?
谷伯、邓侯称名,说者以为朝弑君之贼而名之,滕子、纪侯独非朝弑逆之人乎?
滕、薛称爵,说者以为能修朝礼而与之朝,隐公有何可褒而褒之乎?
若以滕、薛称爵而与之朝,是亦谬妄之甚者也。
或曰:滕本侯爵也,朝弑君之贼而黜称子,以滕有可贬也。
终春秋之世不复侯,岂皆有可贬之罪而黜之乎?
或曰:为时王之所黜。
使时王而能黜诸侯,则纪纲法度之施,礼乐赏罚之权,天王能执之矣,安得谓《春秋》为天子之事乎?
荆书楚,已而书楚子,说者曰进夷狄也。
夫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可也,夷狄而中国,则亦中国之乎?
圣人作经,本以辩夷夏之分,顾乃进夷狄而退中国乎?
若此之类,不可以一二数,要皆可疑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乎
大抵《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事成于日者书日,事成于月者书月,事成于时者书时。
若夫水旱、雨雹、霜雪、日食、星变、山崩、地震、火灾、螽螟、彗孛之类,凡若此者皆以日成也。
其朝觐、蒐狩、会遇、平和、来至、侵伐、围取、迁戍、袭奔、城筑、作毁,凡若此者皆以月成也。
崩、薨、卒、葬、弑、逆、叛、放、败、入、灭、获、擒、斩,凡若此者皆以时成也。
或宜日而不日,宜月而不月,皆史之所载者失之也,假如其事当书月而鲁史但书时,其事当书日而鲁史但书月,则圣人安得虚增甲子乎!
是《春秋》不以日月为例也。
《春秋》据事直书,而善恶自见,名称、爵号从其名称、爵号,而是非善恶则系乎其文,非书名者皆贬,而书字者皆褒也。
某与某在所褒而旧史只着其名,某与某在所贬而旧史只着其字,则圣人之褒贬岂在求其名与字而笔之于经乎!
是《春秋》不以名字为褒贬也。
若夫因其所书日月之前后而知其是非,因其所书爵次之名字而知其优劣,则有之矣,非圣人故以是而为褒贬也。
庄公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又筑台于秦,是阅三时而土功屡兴,国政荒废也。
十五年秋螽蝝生而下民怨咨,是历二时而五谷不登,饥馑荐臻也。
庄公八年春,师次于郎;
,师及齐,师围郕;
,师始还也。
是阅三时之久,劳民动众,以伤匮财谷,邦国其不受害乎?
若此之类,盖于书时见之。
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九月入杞,见其于来朝之国,未几遂兴师以入之也,不以交邻为重,而以利欲为必,是以强大侵侮乎弱小也。
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见其朝夷狄之国,不能自强于政治,受制于人,阅七月之久,往来跋涉而劳于行也。
僖公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乃雨,见其阅年而后雨,则万物焦枯而饥馑交至,道殣相望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月见之。
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其于八日之中,再见天变也。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于旬之日间而取二邑,以瘠人肥己,是其人欲一动,不明乎天理之可否,视诸王制百里之封,在所乎?
在所损乎?
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又灾,见尝于天变无恐惧脩省之意,于灾沴之不敬也。
己丑,葬敬嬴,庚寅,乃克葬,延二日之久,见不能事亡如事存,葬礼之无备也。
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有以见鲁先晋而后卫也。
己未,同盟于鸡泽戊寅,及陈袁侨盟,见晋人先盟诸侯而后及大夫也。
若此之类,盖于书日见之,以是为圣人日月之书不书,寓乎褒贬则误也。
若夫名称、爵号之异同,政事之大小,辞目之详略,有蒙上文而杀其辞者,固难一二尽也。
时变之升降,世道之盛衰,亦有因之以见者。
楚,一也,始书荆,再书楚,已而书楚子;
,一也,始书人,再书吴,已而书吴子,于以见夷狄之势浸盛而难制。
鲁以大夫而会诸侯,大夫犹不氏于后,则大夫无有不氏者。
诸侯大夫而弑君者名之于后,虽弑君之贼亦有书氏者。
小国大夫皆以名与人也,曹、大夫,于后则曹、皆有大夫矣,此见大夫皆为政而犯分也。
始也吴、楚君、大夫皆书人,终也吴、楚君、大夫皆以爵、氏,以见夷狄之大夫皆往来于中国,而无夷之别矣。
列国诸侯之子皆称世子,而预会预伐者,于以见居丧而称子也。
入春秋以来,薛侯爵也,而书伯,滕,侯爵也,而书子,于以见诸侯之爵次皆以大小为差等,会于曹则蔡先卫,得其少长之序,而天秩不乱也。
蔡乃武王之所封,而伐乎郑,则卫先蔡,失乎名分之宜,而天叙无章也。
卫其成王之所封乎?
是爵次之先后,皆以目前强弱为崇卑,而不复用周制为品第也。
淮之会,许以男而先邢,是几微弗谨,而上下之位失。
戚之会,邾以子而先曹伯,是大小无序,而尊卑之次紊。
萧鱼之会,以世子而先邾莒之君,于以见霸者之为政,皆以私意为轻重,无复以礼文为仪则也。
垂龙之盟,内之则公孙敖会诸侯召陵侵楚之师,外之则齐桓主盟于中夏,于以见大夫敌于诸侯,而莫知其非也。
凡若此者,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而是非善恶乃因之而见,初非圣人特以是为褒贬也。
学者必欲于名称爵号之间,而求非圣人褒贬之意,窒碍而不通矣。
泥于名数,务于新奇,恐非圣人明白正大之心尔。
学者之观《春秋》必先破《春秋》以日月为例之说,与夫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而后《春秋》之旨可得而论矣。
百字令 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三部
某恭审某人笃生华旦,茂衍遐龄。暂归潭府之安,行正台行衡之拜。某宅身杜厦,仰德韩门。不揆辞,上期椿算。
自天钟秀,看人物谁与、君家为比。
椿桂相辉年少日,事业文章如此。
玉殿诗书,金瓯姓字,简记宸衷里。
有三株,一时归耀桑梓。

我愿寿祝南山,尊空北海,不获陪珠履。
惟有瓣香心起敬,敢颂鲁侯燕喜
大厦万间,金城千里,国计如家计。
日边有诏,苍生端望公起。
殇帝顺帝昭穆议 东汉 · 周举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九
《春秋》鲁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跻僖公闵公上。
孔子讥之,经书曰:「有事于太庙,跻僖公」。
传曰:「逆祀也」。
及定公正其序而下之,孔子是之,经曰「从祀先公」,为万世法也。
殇帝在先,于亲为父,顺帝在后,于亲为子,先后之义不可改,昭穆之序不可乱。
吕勃议是也袁宏《后汉纪》十九,又《后汉·周举传》)
蝗虫疏 东汉 · 张文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二
《春秋》义曰:「蝗者,贪扰之气所生。
天意若曰:贪很之人,蚕食百姓,若蝗食禾稼而扰万民。
兽齿人者,象暴政若兽而齿人」。
京房《易传》曰:「小人不义而反尊容,则虎食人,辟历杀人,亦象暴政,妄有喜怒」。
正以贿成,刑放于宠,推类叙意,探指求源,皆象群下贪很,威教妄施,或若蝗虫。
宜敕正众邪,清审选举,退屏贪暴。
鲁僖公,小国诸侯,敕政修己,斥退邪臣,尚获其报,六月甚雨之应。
岂况万乘之主,修善求贤?
宜举敦朴,以辅善政。
陛下参尧、舜之圣,秉独见之明,恢太平之业,敦经好学,流布远近,可留须臾神虑,则可致太平,招休徵矣(《后汉·蔡邕传》注引《汉名臣奏。)
春秋决疑十篇 其一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赵盾弑君。
仆弑父。
春秋显书其过。
何则楚公子围弑其君郊敖。
子驷弑其君僖公
齐人弑其君悼公
各以疾赴。
春秋皆书曰卒。
评曰。
人之生也。
上有天地。
次有君父。
君父可弑。
是无天地也。
乃生人之大恶。
有识之宏耻。
亦由汉书云律母妻母之文。
圣人所不书是也。
赵盾反不讨贼。
董狐谓为弑君。
仆以其宝来奔。
里革谓其弑父。
斯二者罪名以彰。
仲尼承彰而书耳。
斯三逆者弑君以疾赴。
仲尼非可诬也。
据赴而书者。
不忍也。
故不忍也者。
耻在其中焉。
惩在其中焉。
夫春秋弑君三十六。
其馀之逆。
亦据赴而书耳。
赵孟以无辞伐国。
伯以夷礼来朝。
春秋皆贬之曰人曰子。
何至其罪大者为之隐。
其过小者必以书之。
曰伐国无辞。
专君之命也。
君而可专。
孰有其国得不贬之乎。
若罪大者为之隐。
推亡也。
其罪小者必以书。
固存之也。
论过房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四、《梅岩文集》卷五
夫子为政,必先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其极至于民无所措手足,名不可不正如此。
夫族中过房,有以侄孙为子者,其弊则所生兄呼过房弟为叔。
又有以侄曾孙为子者,其弊则所生父呼过房子为叔。
又有以弟为子者,其弊则同父弟呼过房兄为侄。
名之不正,莫此为甚。
元发引《刑统》,内一项云:元无子,许立孙,仍以所生父为世次。
以侄孙或曾侄孙为子者可援此例,依所生父世次降居本行可也。
但以弟为子,未有所处。
元发引《袁氏世范》云:苟不得已,则兄抚弟为子,弟事兄为父,不乱昭穆可也。
焱窃谓此说可以笃情谊,非可以奉祭祀,何也?
谓如兄抚弟为子,假使弟有两子,将来尚可分继;
如只有一子,则将绝兄之后乎?
抑自绝其后乎?
此亦无所措手足之验。
僖之继闵,《春秋》不书即位,既以正逆伦之罪,而跻僖公之书,又以正逆祀之罪。
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春秋》所以屡讥也。
降尊为卑,与升卑为尊,其乱昭穆等耳。
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可不慎哉!
寿庆楼记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五、《梅岩文集》卷四
海宁君玉父,一家四代,愉愉如也。
乃于里第北偏鼎创岑楼,良辰暇日,偕其子若孙奉母夫人燕喜其上。
扁揭「寿庆」,曰,仰以寿其亲,俯以衍庆于其后也。
同年曹弘斋先生记之都矣,君玉甫近复移书,介子季徵予文。
予谓斯楼可书有三,敢以狗续曹碑辞。
弘斋记曰「仁者寿积,善者馀庆」,有味乎其言哉!
然尝思之,甲戌乙亥江左厄运,父子夫妇不相保。
当是时,一鼎同沸,何有于仁不仁、善不善之分?
《语》曰「仁者寿」,《易》曰「积善者馀庆」,无一而验,人直以为吾夫子诬天下后世之言。
已而天定胜人,如吴君玉避地生还,四代雍穆,如未经患难者。
东邻西舍不遑将母,君独板舆奉侍如潘岳家;
南乡北里我躬不阅,君独子孙燕侍如石奋家。
火燎原而灵光岿存,水滔天而砥柱矻立。
于是仁善之效,犹赖一线之尚在,非皇天悔祸,特厚吾君玉,以寄仁寿善庆之脉于欲绝不绝之顷,则六经败矣。
噫,人知澒洞初萧等枯,仁不仁一途,《鲁论》几妄语;
恭惟堂萱皤皤遐算,而仁寿之说藉君家以有證。
人知抢攘初玉石俱焚,善不善一辙,《周易》几空谈;
恭惟阶振振济美,而善庆之说藉君家以非诬。
是夫子所言,凭藉君玉,得以见信于世,君玉独有大造于《鲁论》、《周易》也。
惟天阴骘,非但延陵季子一家之幸,实行仁积善者之幸;
而扶持夫子所言,亦《鲁论》、《周易》之大幸也。
文子文孙斑戏于君玉侧,君玉又牵之以斑戏于慈母侧,在承平时犹不多见,况患难馀乎?
可书一。
《閟宫》诗,鲁人所以颂僖公也,曰寿则属之母,曰庆则属之孙。
盖寿莫大于老吾老,莫长于幼吾幼。
颂所以称孙,虽指僖公,然僖公周公之孙,既有此,则为僖公之孙岂不蒙此
僖公偕声姜之令妻,奉成风之寿母,而子子孙孙后僖公十四五传,馀四百载,流庆固深长也,《閟宫》庆寿之颂良非溢美。
拟摭《鲁颂》语为《寿楼颂》,颂曰:「松桷有舄,大启尔宇。
令妻寿母,既多受祉。
载色载笑,俾尔耆而艾君玉二子,一名耆一名艾。)
孝孙有庆醉且舞,君子有谷贻孙子。
不骞不崩,上帝临汝」。
颂成既,又遐思僖公仰有寿母,俯有孝孙,颂固宜矣,第未知僖公以上三代祖桓公,其母夫人子氏曾亲抚僖公申否;
又未知僖公以下三代孙宣公倭,曾亲侍僖公夫人风氏否。
猗与君玉,母子孙曾,笑语熙洽,耄倪四代,檀栾一家,斯又《鲁颂》所无者,可书二。
宋元祐间,族家创䌽衣堂,杨次公作记,首曰婺源胡氏,五世一时,子养其父,逮养其祖之祖,父鞠其子,及鞠其孙之孙。
政和间,从祖司业公侍父太中公,重侍祖母寿昌县中秋家宴赋诗,首曰「慈亲九十弄玄孙,朱紫蓝袍萃一门」。
好事者绘以为图,用侈衣冠之盛。
今以五十五之男,奉七十七之母,自四代衍而为五,又自五衍之无算也;
自曾孙衍而为玄,又自玄衍之无算也。
寿觞举,慈颜和,诜诜蛰蛰,方兴未艾,衣冠盛事不独在安定家,并在延陵家矣,可书三。
函三而论,仁为寿楼柱石,善为寿楼梁栋。
为人子者,行仁以寿其亲,柱石牢矣;
为人祖者,积善以衍庆于后,梁栋隆矣。
又必以鲁侯无绎之思,藏修游息其间,仁无绎,善无绎,寿亦与无绎,《䌽衣记》、《中秋诗》,风斯下矣
君玉名珏,图南时登仕试漕,共北时护戎倚郭。
《鲁颂》称「允文允武」,非邪?
若建楼岁月及溪山胜槩,弘斋记已书,敢略。
柔兆涒滩壮月望日,里人胡次焱济鼎书为后记。
辨郊论(下) 北宋 · 胡宗愈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四
鲁之郊禘,非成王之赐耶?
是耶非耶?
后世乌得而行耶?
吾以为闵公始禘之也,僖公始郊之也,何以知其然耶?
前乎闵、僖,十有六君焉,求乎郊禘,无有也。
后乎闵、僖,十有六君焉。
或禘或郊,有时而见乎经。
见乎经者,吾得以考而知之。
不见乎经者,非吾可得而知之也。
闵二年,而吉禘于庄公
前乎此,而鲁未尝禘也。
吾是以知闵公之始禘也。
僖二十一年而三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前乎此,而鲁未尝郊也。
吾是以知僖公之始郊也。
然则郊禘,天下之礼也,非臣下之可用。
闵、僖,鲁国之君,比诸侯为最弱,非成王命之以祀周公,孰敢遽然自僭以抗天子之礼而独立于诸之间哉?
盖周之衰,而诸侯僭乱也,其势若决疽溃痈,败坏四裂而不可禁。
其始衰也,天子孤弱而不能以自专,陪臣执国命而与闻天子之政矣。
孔子曰:「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夫子以季氏之庭而用八脩之舞。
当是之时,循习而不为怪,则闵公之用禘,僖公之用郊,又何足以骇时人之耳目,而不能独立于诸之间哉!
首而加乎冠,足而践乎履,覆背以衣,围下以裳,举世之人,谁不知其如此耶?
有人于此,藉足以冠,冒首以履,颠倒衣裳而出者,则人皆指目而笑之,甚则传言相惊,以为人妖而物怪者。
世固有人若是,而人不以妖且怪者,盖世之为此者多,耳目习以为常,而不足怪也。
予读《诗》之《鲁颂》,抑又知僖公之始郊,而成王未之赐也。
王道之于天下,天下之人举欣欣然而喜曰:非吾君也,其孰能使我至乎此。
其安也,喜则歌,歌之所以为颂也。
王道之不行于天下,天下之人举嗷嗷而怨曰:非吾君也,其何使我至于此其毒也。
怨则刺,刺之所以为变也。
彼将颂我耶,非有求于彼,而彼固颂我也。
彼将刺我耶,我日禁而止之,固不能弭人之刺我也。
是王政不行,而诸侯无风著。
王政之不行于天下也,诸侯也,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作为颂,则鲁公之志亦可知矣。
岂其颂者成王之赐者耶?
《閟宫》之颂,述成王之言曰:「王曰叔父,俾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至其论郊祀,则曰:「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旂乘祀,六辔耳耳,春秋匪懈,享祀不忒。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牡,是享是宜,降福既多。
周公皇祖,亦有福汝,秋而载尝,夏而福衡。
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
方舞洋洋,孝孙有庆」。
予以是益知僖公始郊,而成王未之赐也。
难者曰:「周公之功,人臣所不能为者也;
禘郊之祭,人臣所不可用者也。
以人臣所不可用之礼乐,以报人臣所不能为之功,夫何不可哉」?
周公之功为人臣所不能耶,则非勉人之道也。
后世卒无成王周公之时欤?
有斯时也,其卒无能为周公之所为者欤?
有能为周公之所为者欤?
其卒以天子之礼乐锡之欤?
功如周公,德如周公,继世之子孙,复如周公,其不骄而吝也,斯可矣。
不幸有周公之功,而德不足以自将者,无乃以是启僭乱之心欤?
鲁大夫有老而托其子于家臣,比其没也,家臣卒相其子,以至于壮大而不陨其家声。
其子以家臣之有功于我也,奚不事以体貌,报之以财贿?
乌用葬而僭大夫之礼也欤?
古之人之于礼也,既已为之等杀明白,上下而使之不相渎乱矣。
犹于可嫌之际,复表而出之,惧其不嫌而至于乱,故叔不服嫂,所以教民远嫌也。
又况君臣之际有可嫌者,乃复推而言之欤?
刘知几(一)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刘知几著《史通》二十卷,徐坚曰「居此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因求其书而观之。
则知刘子之用心亦勤矣。
驰骋古今,发摘历代史氏之失,虽班、马、寿、晔,皆为其轻重,兹可尚矣。
至《外篇·惑经》,有未谕者十二条,始亦窃疑孔子于《春秋》有所疏略,乃取《春秋》而审详之,则刘子乃好辩而不知《春秋》之旨,不识圣人之心也。
刘子云:齐、郑、楚国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
正卿返不讨贼,冢嫡药不亲尝,而被以恶名,播诸来叶。
且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
迹涉瓜李,乃凝脂显戮。
其所未谕者一也。
昭公元年,围弑其君郏敖,而书曰「楚子卒」;
襄公七年,郑子驷弑其君僖公,而书曰「郑伯髡顽卒」;
哀公十年,齐人弑其君僖公,而书曰「齐阳生卒」。
且彼三国虽弑其君,而皆以疾赴告,故鲁史因其赴告,以为实,而书之于策。
孔子修《春秋》,若其事有可以为褒贬之法者,则因其文而笔削,以寄王法;
如无足示法,则因其策书传疑传信之文,实书其事。
故他国以弑君告者,则书曰「弑君」;
他国以疾告者,则书曰「卒」,皆赴告策书之旧文也。
及授与丘明作《传》,则俾遍观诸国简牍,实书其事,备其本末,以成其文。
至于盾不讨贼,止不尝药,而以弑君父之罪加之者,盖孔子之志也。
若为正卿而不讨贼,是君之雠可得而观望也;
若为冢子而不尝药,则父之疾不在乎服勤就养也。
故书盾之弑,以教天下人臣之为忠;
书止之弑,以教天下人子之为孝。
所谓原情而定罪,因罪以诛意,故曰「吾志在《春秋》」。
彼亲弑君父,虽不书于经,而《传》能备载其事,其罪逆不在言而可知矣,岂可谓「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
迹涉瓜李,则凝脂显戮」哉?
以此知刘子徒好辩,而不知《春秋》之旨矣。
其他事以类推之,圣人之志皆显然明白,故不复辩,学者当自求之,无惑刘子之异说可也。
汤枢密绍兴二十六年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五、《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七
受一廛之地,正穷阎待尽之时;
赐十行之书,有贤路联华之宠。
大钧坱圠,皆被陶镕;
莫境衰残,足为荣耀。
窃以孙叔敖令尹而无忧色;
齐管仲夺伯氏邑而无怨言。
孰知古人喜惧哀乐之情,岂谓得丧穷通之故?
某又罹谗黜,辱在泥涂;
尽褫官资,降为皂隶。
偶不至弭耳,作累累之状;
亦未尝变色,愠戚戚之穷。
公伯寮之愬季孙,其如命何?
臧氏子之沮鲁侯,不遇天也。
数周必复,事有好还。
治道勃兴,群贤汇进。
欣逢一旦,感会千龄。
当轴处中,改弦更化。
上稽公论,下合师言。
正路宏开,群情胥说。
梅林之望,已慰渴心;
如屠门之过,固自快意。
更遇执角分珍之赐,重叨投醪共饮之仁。
凡今日之所蒙,在孤生为最幸。
兹盖伏遇知院枢密文章华国,道德佐王。
思天下饥溺而同其忧,得英材教育而共其乐。
谓居上系民之休戚,当挺身为国之安危,故能简上帝之心,出而任大臣之事。
永惟许国之义,莫如得士之昌。
追录故臣,半为异物。
禄介子弗及矣,宁无恨焉?
雍齿先之,固有喜者。
回莫守贺冬启(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三、《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五
星图表瑞,占五纬而睹珠连;
律本均声,制六琯而聆凤吹。
恭惟某官一朝人杰,百世吏师。
华省望郎,斗城良牧。
暂辍邃严之直,来苏凋瘵之馀。
化国舒长,逢辰兹始;
鲁侯燕喜,受祉难量!
自嗟匏系之生,莫预觞行之列。
其为欣颂,曷究名言。
论祷雨思所当戒劄子1159年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窃见涉冬至今,累月不雨,人情嗷嗷,无以为命。
陛下夕惕为治,孳孳在民,闵雨之心,形于梦寐,缁黄祈禬,靡神不宗。
以至赈饥穷,决犴狱,止屠宰,出廪粟,大官供膳,蔬素几旬。
每封公卿大臣,焦劳忧嗟,见于晬表,左右从御,瞻顾动色。
上天孔昭,若响若答,三日之霖,应诚荐至,中外相庆,欢喜欲舞,天下幸甚。
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盖至七年而后已。
《春秋》于鲁僖公书三时不雨,以见其忧民之切。
今陛下不忍百日之旱,浚发精诚,求之于饮食言动之问,曾不淹辰而丕应如此,视成汤之七年、鲁僖之三时,超然远过,有盛德而无愧辞。
人生实难,万世而遇大圣,吁其伟哉!
臣立朝日浅,蒙陛下恩顾最厚,不敢作为颂诗,以飏大泽。
独有惓惓之意,愿陛下日慎一日,虽休勿休,念万几之间,其所当戒有在赈饥决狱四端之外者,永思所以上当天心,下惬民情,如今日祷雨之诚。
则治道光明,可以秕糠千古,尚何成汤、鲁僖之足云哉!
臣愚无识,惟陛下留神。